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邵武军锦山真武宝庆元年 南宋 · 幸元龙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三四、《松垣文集》卷六
镇天真武灵应祐圣福德真君,赵姓之始祖也。
春秋时晋景公肆虐于赵括,而有披发及地之梦。
赵君冀代,正北代也。
今之塑绘真武像者,必披发而称北方真武,则属景公所梦昭昭矣。
真武之威烈,在本朝之先,不见于史传,而于本朝始显者是耳。
孙镇天下,则鼻祖天也。
天子秉威福之权,而日月之明,不覆盆之下,世人不能隐慝美淑。
真武司威福于天,隐微不遗,所谓假以溢我之后嗣耳。
真君发迹于均州武当山,显灵于昭武之云锦山
云锦去城五十里,高五之一。
其方如屏,云雾常覆其巅。
山之腰有泉,曰龙井,清冷甘寒,雨旸祈祷辄应。
道峰耸于后,鹤山翔于前,左曰仙羊岩,右曰仙鹅岫。
万碧拱立,环视四十里。
古老递传为真君灵境。
嘉定辛巳,疫疠大作,士民祷应如响,相率以创寺宇。
光化签判赵君汝训实董其役。
壬午甲申,像貌殿宇门庑各以叙就。
宝庆元年春正月,命开山道士充栋泰林元俊不远数千里,入武当迎致香火,守帅李公与檄以归。
由是昭武人愈孚愈敬。
赵君既官于酂,余偶,实邻也,以书来属予记。
余惟景公之梦,搏膺而踊,坏大门及寝门而入。
景公惧,又坏户焉。
真君之勇猛,在春秋已如此,其为武当之神何疑。
道家者流莫之考据,撰其诡说以诬世,谓真武净乐国王之子,母曰善胜皇后,梦吞日光,而生于开皇年间
开皇乃隋文帝之年号也,净乐国予不知隋时有无,纵若有焉,遐方绝域,其配未必有皇后之称。
又《真武实录》,以黄帝紫云五十七年飞升。
夫纪年有号,自汉武帝始,黄帝安得有「紫云」之称?
日者京漕盖公大卿命余作《襄阳宝林观记》,业已辨之详悉。
闽、汉辽邈,真武由来,或未之知,辄重述其所以然,俾刻之石。
赵君天族也,真君耳孙之支也,宜其孚敬之笃焉。
尹焞墓志铭绍兴十二年 宋 · 吕稽中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八一七、《尹和靖集》附录、《伊洛渊源录》卷一一、《经义考》卷二一四、《宋元学案补遗》卷二七
绍兴十二年十一月丁酉和靖先生殁于绍兴,以其族孙镇为孙,奉先生后。
丙午,葬先生会稽县五云乡石帆里。
其子婿邢纯谓门人吕稽中曰:「惟是丧葬嗣裔之事属之我,文书论说传于后世属之子,尚行先生之志乎」!
稽中曰:然,吾方铭先生墓。
吾闻之先生矣,昔者周公殁,圣人之道不行;
孟轲殁,圣人之道不传。
从千馀载之后,得不传之学者,伊川程夫子也。
先生曰:「吾晚得伊川之道,四方师事之如伊川」。
稽中也亦事先生二十年矣。
嗟乎,孟轲氏殁而道不传,岂无传之者哉?
传而差也,差则不胜其蔽。
虽有豪杰之士,择焉而不精,小醇而大疵,谓之不传可矣。
程夫子得之。
程夫子之语门人,每恨其差也,曰:「差之毫釐,缪以千里」。
程夫子之殁久,门人高弟日微,而说又差。
先生自洛入秦,自秦入蜀,自蜀入吴楚,朝行在所,退老于越,而后学者复闻其正而知其差,而孟氏、程氏之学复明。
先生殁矣,学者其谨传之哉!
昔者荀卿子弓,而其传至于韩非、李斯,尽坏先王之道。
考之于书,盖自荀卿而差也,而况其下者哉!
先生洛人也,姓尹氏
五世而上居太原,徙于汝,自汝徙居于,卒葬寿安之任范里。
先生之曾祖仲宣,娶氏,生七子,而二子有大名
长子讳源字子渐,是谓河内先生
次子讳洙,字师鲁,是谓河南先生
河内娶何氏,生四子。
其长子讳林,官至虞部员外郎,娶刘氏,万年县
刘氏卒,娶陈氏,福昌县,是生先生
先生贵,赠虞部朝散大夫,母皆赠令人。
先生讳焞字彦明
少孤,奉母陈氏以居。
进士业,年二十,师事伊川程夫子
先生进士举,答策问议诛元祐党人,先生曰:「噫,尚可以干禄乎哉」!
不对而出,告于程夫子曰:「吾不复应进士举矣」。
夫子曰:「子有母在」。
先生归以告其母,母曰:「吾知汝以为善养,不以禄养」。
于是先生退,不复就举。
程夫子闻之曰:「贤哉母也」!
大观中,新学日兴,有言者曰:「程颐倡为异端,尹焞、张绎为左右」。
先生遂不欲仕,而声闻益盛,同门之士皆尊畏之。
程夫子曰:「我死不失其正者,尹氏子也」。
靖康元年,朝廷初辨忠邪,召用四方才德之士,惧先生不至,则以布衣召先生先生谢不才;
既往,又谢不欲朝。
大臣知不能留也,授以和靖处士而归。
明年,金人陷洛阳先生之家死于贼。
先生既死而复苏,窜于长安山中。
转徙四五年,而长安陷。
刘豫僭位于京师,思以系天下之望,则使其伪帅赵彬卑词厚礼,来招先生,具仆帐卫从于山中甚盛。
先生逃去,夜徒步渡渭,匿罽水谷中。
当是时,上遣大臣宣抚处置川陕,在阆中,而稽中官属,在行。
先生崎岖走山閒,遂至阆中,馆于子弟之舍。
久之,先生往来阆中,止于涪。
绍兴五年,上召先生于涪曰:「昔者之召程颐,盖自布衣除崇政殿说书」。
遂以左宣教郎崇政殿说书召。
先生力辞,章十数上。
敕有司加礼,敦遣不已。
六年,先生辞官而赴召,蜀之学者为先生立祠于涪。
七年,至九江,有言者攻毁程氏,先生复辞曰:「学程氏者,也,生事之三十年。
今又三十年矣。
请就斥」。
朝廷耻之。
于是大臣显言先生刘豫之节,学问之正。
上又思见先生,召之愈急,礼益至。
先生辞避已数十,迫上命,布衣至行在所,而病。
上赐之金帛,使大臣存问慰劳,须病愈必受命而复朝。
病愈,先生朝,又辞于上前。
上曰:「卿尚可辞耶?
朕渴久矣!
之从伊川也。
以讲学,不敢以有他」。
先生退曰:「圣君也」。
遂就职,又除秘书郎先生年六十七矣。
八年三月,除秘书少监
月馀,以病求去,不许。
四月赐绯衣、银鱼袋、象笏与御前珍玩之物。
先生益衰且病,益求去。
改除直徽猷阁主管万寿观,兼崇政殿说书
九月,除太常少卿
十一月,除礼部侍郎侍讲,进官左通直郎
先生病日作,不能朝,告病甚于朝廷。
十二月,除徽猷阁待制提举万寿观侍讲
先生曰:「病不能朝矣,而宠禄日至。
虽主上贤我,大臣安我,吾何功德以当之」?
上章十馀不能已。
朝廷哀其病且老,九年二月,使以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而去。
先生去之平江虎丘,见门弟子曰:「噫,吾老矣!
再应聘而得君,举朝之士皆我与,谓可以有为矣,而吾衰病也,不可以筋力朝。
伤哉,事君之晚」!
十年正月先生年七十,曰:「吾无功而为从臣,吾去而不能复辞,以期月而老矣。
七十而老尚矣」。
遂致仕。
进官左奉议郎,而从其请。
十二月先生绍兴,其子婿邢纯为浙东安抚司准备差遣,侍先生以居。
盖居绍兴二年而殁,年七十有二矣。
上命越制以赙之,赠官四等。
先生氏,追封令人。
生五男三女:坤、城、堪、增、皆早丧。
均,仕为将仕郎,娶赵氏,洛阳之陷,与张令人皆死。
长女适进士伊川程炜,次适进士新安罗授,次适邢纯者也。
初,先生老无子,其弟烛死于武功,有孤曰墺,及长,先生以郊恩仕之矣。
其从弟烈,在长水山中,生子曰继可。
今九年长水陷,不能以来,故立孙镇为均子,服三年之丧。
稽中闻之,先生之学,学圣人者也。
曰:圣人必可以学而至也,而不可以为也。
玩味以索之,践履以身之,涵养以成之有叙。
于是乎下学上达,穷理尽性,而无赘无外者,事之正也。
先生庄正仁实,不过于心,不欺闇室。
自诚而明,以之开物成务,推而放诸四海而准。
孟氏而后,莫如此学者矣。
先生于圣人六经之言,耳顺心得,如出诸己,见于容貌声音之閒,望之俨如也,即之则温,言则厉。
天下知道者必宗之,不知者慕之,小人见之必革面。
后有圣人,不易先生之道矣。
然而先生进不得施之天下,退未尝笔之于书。
与群弟子言,据六经发明问答,不为讲解文字,弟子各记所闻见云。
独尝奉诏撰《论语解》,今行于世。
先生每病同门之士,昔者记伊川之言,出他意,谬误失本指,今传于世者益多谬。
在蜀中时,取诸家所记,考證去取,为《师说》一编矣,复不传诸外,曰:「伊川之成书,《易传》而已矣。
读《易传》,足以知伊川之学」。
故无书。
今弟子记先生之言,亦各因其所得所知,必稽中与二三子参撰,整而行之,以见先生之学于后世。
其铭曰:
道之不明,学失其传。
或得其一,莫见其全。
骇外恨遗,躐高滞卑。
莫身其本,莫质其疑。
流为怪诞,变为异端。
滑稽支离,莫即其安。
惟吾先生,得传之正。
既诚而明,穷理至命。
上达无馀,下有根本。
贯之则一,推之则准。
性之复,毕显于善。
粹然其和,亦见于面。
丕哉圣谟,六经之编。
耳顺心得,如诵己言。
穷观其蕴,达俟其施。
如何昊天,不相于时。
畴昔方强,如彼否穷。
老而遇主,乃病乃终。
不僭不忒,则畀后觉。
我二三子,敢坠所学。
学之不坠,惟不僭忒。
百世之绍,万世之则。
惟亿万世,道不有定。
我作铭诗,以俟后圣。
孺人晁氏墓志铭1142年 宋 · 汪藻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三九四、《浮溪集》卷二八 创作地点:福建省泉州市
绍兴十二年八月,姨母之孙孙镇元朴以书抵余曰:「吾妇晁氏禀和于天,承庥于大族,受训于贤父母,其端柔明庄,类非世间女子所及。
故吾母得之而知天下之有贤妇,吾得之而知天下之有良配。
盖吾妻奉吾母与所以事吾者,无秋毫不用其至。
今不幸死矣,吾母悼之至不能独存,而弃吾之养。
吾方哀吾母,不暇他哀,而念吾妻常戚戚于中而不能已也,君其为我书其生平,以泄其思。
并授其家爵里一通」。
云云。
孺人济北诸晁,尚书虞部郎中、赠金紫光禄大夫仲冬之曾孙,朝散郎致仕、赠大夫端知之孙,而右朝请大夫提举两浙市舶贲之之女也。
提举止一女,与宜人程氏爱之尤笃,常抚而示族姻曰:「此闺房之秀也,孰能当吾女者乎」?
元朴好学清修,名声藉藉士大夫间,事母夫人孝,求所以奉温凊者,闻晁氏女佳,乃往聘焉。
提举曰:「是上饶孙令耶」?
吾知之久矣,兹可依也」。
以女与孙氏。
家素贫,孺人安之,无不足之色,与元朴相敬如宾
从元朴官湖南,无何遇疾。
疾之三日,谓其保母曰:「吾且死,不得终吾姑之养矣」。
琅然诵佛书而绝,无一字差
得年二十一,时绍兴十年十月某甲子也。
孺人得疾,保母欲呼巫觋禳禬,孺人遽止之,曰:「吾夫得禄奉旨甘耳,奈何以儿故他费乎」?
既卒,元朴闻之恸曰:「姆独不素告我乎」!
盖其不能忘者,大率如此。
元朴以某年某月某日,举孺人之丧,葬于饶州馀干县斛塘之原,从吉卜也。
元朴尝为上饶,有绩。
今为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云。
铭曰:
承也厚而得也多,不为而为也,嘻,其奈何!